为啥BAT们内部创业成功率都不高
2023-02-28 08:00:41 29
有很多人天然的就认为,大公司内的创新更容易成功,是因为他们很有钱。这个论点很可能是错的。
通常中小公司,草根出身的多一点,更多的是在试错,也就是先试了,再不断的总结成功的方法,而且往往初期只有这一个项目,失败了,就没有第二次机会了,所以它必须拼尽一切可能,去把这件事做成功。
但是大公司一般不太一样,是看准了一个赛道,先拉一个小团队去孵化项目,觉得有点谱了,就开始巨量资金砸下来,快速规模化。所以大公司内部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创新项目同时在孵化,好比赛马。
这两者遵循着较为不同的哲学观。引用《孙子兵法》上的一句话来讲,叫做:
“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,败兵先战而后求胜”。
对于任何一家已有一定体量的公司来说,要切入一个全新的、陌生的领域,都属于“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”。因为一旦真正全速开进这个领域了,就是“带甲十万,日费千金”,所以军事上会崇尚“其用战也贵胜,久则钝兵挫锐,攻城则力屈,久暴师则国用不足”。
所以,对于一家大公司,要做一个创新业务,决策是需要审慎的,一定不可贸然扩张。因为一旦扩张上去了,再想要下来,就会对公司造成一定的伤害了。但是事实是在项目初期,也即从0到1阶段,谁也看不清快检这个模式是否能行得通。
这个阶段,需要用严谨的手段,论证清楚该项目的方方面面,因为“夫庙算胜者得算多也”。比如目标客户是谁,市场体量到底有多大,目标客户的需求是什么,应该提供怎样的产品,产品的生产成本,产品的差异化程度,项目的护城河,等等。
要严谨论证,就需要遵循科学实验的思想,即遵循“提出假设-实验论证-得出结论”这一基本方法,有点类似于贝叶斯推断。在做实验的时候,最好要有对照组,如果条件不允许,至少实验的变量,只能有一个。这样才能基于这个变量,去推导出变化的原因是否符合假设。这些都是人尽皆知的常识,无需多言。
当“庙算胜”之后,就要开始“先为不可胜,以待敌之可胜”了,此时的竞争哲学就是,“先胜而后求战”。翻译过来就是,在从0到1阶段,已经验证了很多东西,知道该怎么做了;那么从1到10阶段,就要开始制造各种不可被战胜的必要条件了,也即在这一阶段,需要不断强化自己的绝对竞争优势,并为从1到10阶段的规模复制,做好能力储备。
理论是简单而清晰的,实际在很多大公司中,职业经理人团队一些做法,更像是“先战而后求胜”。很多从0到1阶段的问题,团队并没有清晰的答案,就决定跳过从0到1阶段,进入从1到10阶段,准备快速去做规模复制。
一旦进入“先战而后求胜”的轨道之下后,你会发现很多事都会走向被动失控。
举个例子,原来假设的目标用户画像是这样的,上线之后你会发现根本就不是这样的。比如上汽、广汽等汽车厂商,原来一直说自己的新车型定位是年轻人群体的,结果上市之后,发现买它车的,四十岁的中年人更多。
这是一种很可怕的“成功”,因为它意味着,你当初基于“年轻人”的定位,做了很多设计和取舍,但你的努力在逻辑上来看,全部是无效的。今天你成功了,未必是当初你决策对了,而仅仅只是你站在某种风口之上,侥幸成功。那么当风停之时,你一定会是那个摔得最惨的人。
既然如此,为什么很多职业经理人都会“先战而后求胜”呢?除了认知差异外,很多时候,中短期来看,“先战而后求胜”,确实可以给项目和团队带来更大的生存空间。但是职业经理人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,即从长期来看,“先战而后求胜”,会给公司带来很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,这是每个清醒的CEO,都应当果断拒绝的。(作者:其中歌)
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