呷哺集团奇招频出,亏损态势依旧难挽救
2023-08-11 08:00:57 52
编辑 | 虞尔湖
出品 | 潮起网「于见专栏」
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,餐饮是永不衰落的朝阳行业。不过餐饮市场的竞争,同样是永不停歇的生存战。
呷哺集团自上市后业绩一路看涨,但这样的好势头在2019年便按下了暂停键,当年呷哺集团的净利润开始出现负增长。
由于业绩和盈利能力的持续下跌,呷哺集团在资本市场的火锅故事难以为继。
亏损逐年扩大,呷哺集团风光不再
2021年,餐饮赛道的造富故事令人心潮澎湃:喜茶估值涨了3倍,Manner咖啡涨了30倍,墨茉更是两年间从600万元涨到30亿元,涨了500倍。
但是就在一级市场热火朝天的同一时期,餐饮二级市场上的两个火锅巨头,却完全是另一副凄惨的景象。
二级市场上,海底捞、呷哺呷哺两大巨头深陷泥潭,从2021年开始,两家企业的股价开始震荡下滑。尽管近期呷哺集团的股价在政策利好的情况下,有所恢复。但整体上,呷哺集团的股价已经腰斩过半。
近三年的财报数据都不太乐观,呷哺集团将其归咎于疫情因素。但同为连锁火锅赛道的周师兄火锅靠21家门店A轮融资了上亿元资金,巴奴毛肚火锅估值超过200亿元,涨了3倍。
作为连锁火锅赛道的老大哥,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似乎用一种严苛的态度来对待呷哺集团。即便在2022年,呷哺集团新开门店的数量远远超出亏损关闭门店的数量,包括其他一些看起来不错的数据,依然没有被二级市场所接受。
原因很简单——业绩没有达到二级市场预期。规模上去了,盈利没有跟上;亏损门店关闭了,亏损却依旧在持续扩大;产品和服务在追赶变化了,翻台率持续下跌。
2022年,呷哺集团关闭3间凑凑餐厅和81家呷哺呷哺餐厅,这些餐厅关闭的原因是亏损严重。翻台率的持续下滑就是门店业绩亏损的证明:2016年呷哺呷哺的翻台率是3.4倍,到了2022年翻台率跌至1.9倍,创历史新低水平。
在今年披露的2022年财报中,呷哺集团实现营收47亿元,同比下滑23%;净亏损同比扩大20%,达到3.5亿元。
于是,在二级市场对呷哺集团“未来增长能否持续”的担忧中,股价能回涨的幅度变得十分有限。
在这样背景下,呷哺呷哺面对的态势可谓严峻。尤其在经历了两年的亏损后,今年的业绩表现,对呷哺集团显得尤为重要。
正因如此,今年以来呷哺集团动作频频,推出多项举措,企图能挽回投资者的信心。
三个月前,呷哺集团的微信小程序上,上线了一款名为“畅吃卡”的年度会员卡。这款会员卡售价208元,消费者购买后可以在呷哺集团的所有品牌门店进行消费。持有这张会员卡,消费者在每周一消费能获得8.9折的折扣、新店开业优惠等等。
付费会员的玩法在许多行业都有,餐饮行业也不例外。这个模式的好处是能够帮助门店增加消费黏性,增加消费频次。
不过付费会员的缺点也在这里,就是会员卡的“捆绑”属性,对消费者来说是个负担。因为如果买了这张会员卡,就意味着以后出门吃火锅,就得优先考虑呷哺呷哺或者凑凑,不然这208元的支出就打水漂了。
但问题是,现在的年轻一代,他们喜欢不断尝试新鲜事物,不断去找新的餐饮店进行打卡、探店。这种需要“品牌忠诚度”的消费,年轻消费者们未必会买单。
不过,由于这个模式才刚起步,未来能否帮助呷哺集团实现业绩翻身,还需要再观察一段时间才能定下结论。
“呷哺呷哺”和“凑凑”,火锅赛道难破局
虽然在美食大国餐饮是个朝阳行业,但开餐馆这门生意,似乎从来都没有好做过。一代又一代的消费者不断更替,消费需求也在变化,对餐饮市场提出更加多元化的要求。
在美食街,常常能看到刚进驻没多久的店铺挂着“旺铺转让”的牌子,隔几天就有新的餐饮店接盘开始重新装修了。
1988年,呷哺集团把台式小火锅“呷哺呷哺”引入内地。经过十几年的发展,再加上“凑凑”,成为国内规模庞大的火锅连锁企业。
聚焦火锅细分市场,川渝火锅依旧强势,台式火锅与之相比的话,规模和品牌势能都存在差距。
呷哺呷哺早期的经营策略主打单人火锅的概念,辅之以性价比的价格定位。呷哺呷哺虽然在快餐火锅行业独树一帜,但仍面临来自行业内部竞争者的威胁。
一方面由于小火锅这种形式在初期很受欢迎,且快餐火锅业的创业门槛比较低,资金需求也较小,因此吸引了大批的同行争相下场。
在前几年,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模仿呷哺呷哺的火锅品牌,这给呷哺呷哺的品牌形象造成不小的冲击和伤害。
另一方面,火锅领域的品牌竞争一直很激烈,进入百强榜单的品牌更新迭代率也很高。火锅赛道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,市场的整体增长速度渐渐慢下来了。虽然在疫情后有了短暂的反弹,但由于行业的整体创新较少,难以实现爆发式的发展。
因此火锅市场的未来,将是通过菜式、服务和模式等环节的微创新来优胜劣汰。
可以看到在这几年的火锅市场,许多品牌纷纷在“饮品”上做文章。用“火锅+茶饮”的方式来作为营销卖点,吸引年轻消费者的注意力。
在新茶饮当道的市场环境下,呷哺集团也对茶饮有了兴趣。在2016年,呷哺集团推出的新火锅品牌“凑凑”,就是用台湾手摇茶+火锅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。除了增加茶饮这一点,凑凑的品牌定位比呷哺呷哺要高,门店环境更加精致小资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今年年初,凑凑火锅门店被上海市场监管局立案查处的消息登上了微博热搜。客单价达到150元的凑凑火锅,居然也存在“缺斤少两”的事实,让一众消费者气愤不已。
凑凑在前几年一直被呷哺集团当作业绩增长的第二曲线,可惜从惨淡的财报来看,凑凑走中高端路线的定位也没能成为呷哺集团的业绩助力。想要俘获当下新一代的消费者,光靠“贵”来打造差异化显然是无法成功的。
茶饮、烧烤的多元化发展,均未成气候
呷哺集团于2014年在港交所上市,被誉为“连锁火锅第一股”,正说明了其发家致富的依仗是旗下“呷哺呷哺”连锁火锅品牌。
尽管在呷哺集团的官网介绍中,介绍其自身是一家覆盖了餐饮全产业链的综合餐饮公司,但旗下“呷哺呷哺”和“凑凑”两个火锅品牌贡献的营收,占整个集团营收的95%。
随着火锅为主的营收日渐式微,呷哺集团着急地寻找新的可能性。
2018年,呷哺集团把凑凑火锅中的茶饮板块拎出来,形成一个独立的茶饮品牌“茶米茶”。不过茶米茶的门店数量并不多,更多的还是在火锅门店单独开辟一个区域来营业。
如今茶饮赛道已经是彻底的红海市场,竞争态势异常激烈。往上看,奈雪和喜茶凭借高客单价的定位,依然能让消费者趋之若骛;往下看,蜜雪冰城和一点点完全把控了性价比的市场份额。中间部分则是百花齐放的新茶饮品牌,网红品牌更是一天一个。
对于茶米茶来说,脱离火锅独立运作时,如何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、在内卷的茶饮赛道上该拿出怎样的新策略抓住消费者,这些都需要呷哺集团进行更多思考。
除了涉足茶饮,呷哺集团去年在多元化方面又有了新动作。2022年9月,呷哺集团推出全新烧烤品牌“趁烧”。
呷哺集团之所以会进军烧烤赛道,或许是因为这块领域尚属于蓝海市场,而且还没有规模化的头部品牌存在。
“趁烧”以烧烤+大量社交互动的模式运营,重点打造门店的互动气氛。从创新层面来看,的确做到了新颖和有特色。从品牌布局来看,呷哺呷哺为低端,凑凑是中端,趁烧则补足了高端部分。
在定价方面,“趁烧”的定位比“凑凑”更上一层楼,其主推的产品是售价不菲的“现切和牛肉”,一份100克就需要近300元的价格。
问题在于国内的烧烤市场,属于人均消费在80-100元左右的水平。呷哺集团走上高端烧烤的赛道,或许在消费市场培育上,要投资不少教育成本。
除此以外,烧烤虽然是仅次于餐饮行业仅次于火锅的第二大品类,但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,同时“趁烧”的商业模型也还需等待市场验证。
结语
中国餐饮市场规模接近5万亿,除了受到疫情影响较大的2020年以外,过去几年餐饮行业基本保持着10%左右的增速。
也就是说,市场环境还是乐观的,只是如今在资本市场,呷哺集团迫切需要一剂强心剂。呷哺集团在今年也展开新一轮的开店扩张策略,能否在2023年取得满意的成绩,成为投资者最关注的事情。
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!